【开栏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四川各地各行业重点项目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冲刺新年“开门红”,奏响高质量发展奋进之歌! 即日起,四川新传媒集团多路,奔赴四川五大经济区,以2023年四个季度为节点,推出“拼经济·挑大梁”系列策划报道,围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扎实抓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落地落实”,聚焦2023年我省经济建设如何开好局、起好步,用鲜活的拼经济典型故事、先进人物、火热现场,展现一幅幅全省经济建设的火热“拼”图。
德阳3月6日(何佳欣 摄影报道)近日,位于罗江区的西部(德阳)光电材料产业园高新标显示用玻璃及研究院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工程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挥汗奋战,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工地现场奏响了一首火热动人的春天序曲。 据了解,该项目是德阳聚焦“一屏一芯”战略性新型产业建设的重大产业项目。项目计划建设占地800余亩,预计今年建成,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高端显示材料国产化替代能力,切实增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并带动就业1000余人。 这是罗江区拼经济搞建设,赋能先进材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前,罗江区全面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部署,以先进材料为主攻方向,重点围绕补链、强链、固链、稳链“做文章”,加快引育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促进产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努力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多罗江贡献。
光玻新材料企业车间 思路创新 抢占“纤”机 集聚成势 3月5日,来到四川省玻纤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玻纤”)的玻纤生产基地,听到的一条条喜令人振奋: 四川玻纤前几日收获了“开门红”订单,销量为1500吨,达到年度产销率的20%。同时,四川玻纤生产基地现有3万吨超细玻纤池窑生产线旁,将新建年产6万吨超细玻纤纱池窑一座,预计总投资12亿元,投产后年产能将达9万吨生产能力,计划2023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 走进生产车间,33名工人在各条生产线上忙碌着,64台拉丝机整齐排列,原丝从拉丝机上方“飞流直下”,经过烘干冷却后自动卷丝,再经过检测、烘干、卸筒等环节,进入成品库房。 “现在正是冲刺一季度‘开门红’的关键时刻,各条生产线已全部满负荷运转。”四川玻纤集团特种纤维厂副厂长成刚告诉,目前,电子玻纤日产量达77吨,年产量达3万吨。 “我们全员上岗,24小时轮班,人停机不停,每个岗位均达到最大产能。”该负责人指着一筒洁白如玉的原丝纱说道,一束玻纤丝有四百根细丝,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左右,“上千度的玻璃液变成比头发还细的丝线,对生产作业稳定性要求很高,因此必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连续生产。” 据了解,作为四川玻纤的主打产品,电子玻纤生产规模排名全国第五,在建筑、医疗器械、新能源、交通、汽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世界首套万吨级池窑连续玄武岩纤维示范线 另一厂房内,于2020年8月建成投用的世界首套万吨级池窑连续玄武岩纤维示范线的生产作业,同样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只见大型窑炉将自动投放的原料烧熔成玻璃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拉丝车间。 “该示范线的综合能耗较传统坩埚,降低了10%到15%左右,生产效率能提升40%左右,同时采用更先进的智能装备设备,产品的整体性能较同行业水平,提升了20%至30%。”四川省玻纤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建军介绍,四川玻纤还将聚焦于玄武岩纤维应用市场开发,投资35亿元建设涵盖池窑拉丝、工业织物、复合材料、光学材料四大板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园,打造“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和“纤维复合材料集群发展示范区”两个基地。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四川玻纤退城入园,淘汰落后产能,产品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靠的是政府的谋划和政策的落实。近年来,罗江区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细分产业集群,推动先进材料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2022年,罗江区先进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87.64亿元。 目前,罗江区拥有以川纤集团、金路树脂、迪弗新材料为代表的先进材料企业153户,其中,金路树脂乳液树脂项目已中试成功,投资2亿元的迪弗玄纤复材项目正开工建设,川纤无机非金属产业园正进行设备安装调试。除此之外,先进材料产业园、汉江PET新材料、汇利特种材料、中硼药玻、强升科技等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中。